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2018-05-07 15:28:08 1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摘 要:工匠精神是现代学徒制的精髓。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实行双导师育人,无论是从观念改变、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职业教育应改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加强校企合作,明确双方职责,充分发挥各自在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效率。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 工匠精神 培育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现代企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使企业具有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并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促使中国产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从而使中国企业发生质的飞跃,提高国际竞争力。在国家现阶段迫切需求工匠精神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人才支持。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融传统师徒相授于现代职业教育,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平台基础。
  一、工匠精神是现代学徒制的精髓
  学徒制,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定义为“学徒训练”,是指根据一种规定有师徒关系、训练年限和条件的合法契约来进行的技术或工艺训练。传统学徒制教学通常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师傅不仅是教育者还是传统技艺的历史传承人,其使命就是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将职业精神传承给下一代。“工匠精神”便是依靠职业的方式进行历史传承的。古代学徒制不仅是一种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同时师徒关系和谐,尊师爱徒,并且对工艺技法追求精益求精、尽善尽美,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古代“工匠精神”。 我国传统的学徒制虽然正在日益淡化,但是它在培养顶尖大师方面确实功不可没。分布于诸多行业的各类“工匠大师”,几乎都是传统学徒制的产物。现代学徒制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中的热点之一,它是从古代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技能传承方式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强调工作场所实践学习的职业教育形式,也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由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不断拓展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其核心要素是校企双主体双导师育人、分段交替训教、实岗育人,学徒双身份学习、工学交替、岗位成才。在这种真实工作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师徒传承关系,是培养学生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好方法。现代学徒制是对古代工匠精神的复兴。与传统学徒制相比,学生不仅要学习技术技能操作,还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通识知识,使其认知技能得到发展。因此,现代学徒制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工匠精神亦是现代学徒制的价值所在。
  二、利用现代学徒制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
  1.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观念注重培养“工匠精神”。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传承是国际制造业强国成功的重要因素。德、日既是制造业强国,又是职业教育强国。他们认识到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职业精神纳入职业教育的范围,塑造和培养准职业人的工匠精神,并在实践中传承和发展这一精神。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被引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培育工匠精神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中国制造2025”,需要各行各业秉着至善至美、精益求精、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进行改革与创新。职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良好职业道德操守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工匠精神本是高职教育的灵魂,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但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只侧重学生技能的培养,看重学生就业情况,并没有把工匠精神的培育理念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最鲜明的特色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教师与师傅携手传授,共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现代学徒制是对传统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场重大革新,相比传统职业教育,它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分离、知识与能力割裂的局面,磨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也正是工匠精神的根本。
  2.现代学徒制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有利于整合资源培育工匠精神。现代学徒制实行校企双主体育人,是促进校企合作的真正纽带。它突破校企深度合作的壁垒,变“单打独斗”为“珠联璧合”培育技术技能人才,从国家制度架构层面理顺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责权利关系,明确了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分别应承担的义务、可获得的资源和利益,极大地调动了校企双方合作育人的积极性,并促进校企双方整合师资、场地,工学交替,融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从而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优质资源。
  3.现代学徒制实行双导师育人,有利于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优质师资队伍。在现代学徒制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要对学徒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师傅的学识水平和专业技能都尤为重要。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学任务必须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形成“双导师”制,双方在育人过程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学校教师负责教授学生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而职业岗位的实习操作知识与技能则由企业师傅进行传、帮、带,有效解决了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专业教师下企业难、企业师傅聘请难”的问题,有效构建了培育工匠精神的优质师资队伍。
  三、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
  1.改变观念,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紧密相连,重振“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从制度层面为职业教育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职业院校应该转变观念,走出以往过于重视技能传授、文化教育而忽视职业素养培育的误区,从思想上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不仅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关注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扎根”,进而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蝴蝶效应”。
  2.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充分发挥各自在工匠精神培养中的作用。截止2012年,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其秘诀就是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而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似乎并不理想,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寿命短、长不大。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缺乏“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产品难以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纵观这些长寿企业的国家,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因此,在推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我国企业应该积极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主动承担起职教育人的重任。首先是充分发挥企业师傅“工匠精神”的模范和榜样作用;其次是制定学生实习规范、学业考核评价办法、企业录用标准等规范学生行为,并使其体验、感受“工匠精神”的企业文化。
  3.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效率。根据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方向,职业院校应该合理规划“双导师”队伍的构成与建设,建立校企师资互聘共用机制,将企业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师资培养计划,为企业教师提供培养、学习的机会,提高企业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对于学校教师,则通过制定培养计划和轮岗轮职计划,鼓励并要求其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并由企业安排指定岗位上的能工巧匠给予指导,帮助其提高实践能力。无论是企业兼职教师还是学校专职教师,都应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分工协作,共同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马万全 朱红忠 现代学徒制的历史沿袭与现代价值[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3,(6)。
  [2]杨红荃 苏维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
  [3]现代学徒制需要培育“匠心精神”.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29日。
  [4]王丽媛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

  [5]职业教育 要注重培养“工匠精神”.新华网,2016年3月21日。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9月总第239期   作者:谢文波